乡土文化影像传习馆 - 红河普春村馆
2018年开始,乡村之眼在云南红河县开展了“光影红河”影像赋能项目,为7位来自不同乡镇的摄影爱好者,提供了影视人类学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推动他们成为地方文化的发掘和记录者。项目点所在地的重要伙伴车志雄就是其中之一,作为一名优秀的返乡青年,他致力于传承梯田农耕文化,用影像拍摄记录家乡的风土人情,保留了大量的影像素材。并主动开展针对家乡儿童的乡土知识教育。2020年初乡村之眼在此基础上,开创性地提出了乡村之眼“乡土文化影像传习馆”概念,并在王一博粉丝、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及中国扶贫基金会的支持下,于2020年7月开始在当地组建“【王一博·普春村乡土文化影像传习馆】暨【普春村哈尼族多声部民歌传承点•非遗影像传习馆】【乡土文化影像传习馆】”,对“非遗影像的档案资料功能、社区教育功能”进行推动和示范性呈现,乡村之眼将基于此经验,计划未来在更多的地方组建“乡土文化影像传习馆”。同时乡村之眼希望通过纪录片展映的方式,加强城乡人群以及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文化自信和相互尊重。
映象
普春 · 切龙中寨
切龙中寨导览图
切龙中寨节日及仪式
切龙中寨的哈尼多声部民歌
以我之眼 看见切龙
探访阿者科
短片主要记录了乡村之眼带领切龙中寨村民前往元阳阿者科探访的过程,让切龙中寨村民带着问题走出去,带着答案走回来,在乡村振兴中活化思路,打开思维格局。主要包括走访村寨、了解阿者科计划、体验打铁活动、参访原舍酒店、与民宿老板交流接待经验、与中山大学驻村研究生团队座谈交流,学习阿者科旅游发展模式,管理模式,接待等模式。
返乡青年
位于红河州元阳县大山深处的切龙中寨,有着一位特殊的哈尼族文化传承人—车志雄。云南民族大学在乡村之眼的实习生们在这里开展了一次特别的影像研习活动。车志雄的弟弟车上图在哥哥的影响下,舍弃城里稳定的工作,毅然决定回到家乡,和哥哥一起传承哈尼族文化。
面对哥哥十几年如一日的坚守,上图也有了许多对现下的思考与对未来的展望…
红河影像研学
短片主要记录了乡村之眼与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合作开展的红河影像研学实践拍摄活动的完整过程,主要包括参访村寨、体验哈尼多声民歌、传统舞蹈、参观了解乡土文化影像传习馆、梯田徒步、叶笛学习、梯田抓鱼、导演思维进行影像主题创作、影展、放映会等方式,为乡村之眼影像研学产品探索跨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向山外走去
本片讲述主人公车志熊与返乡弟弟携手发展哈尼声乐文化,并通过抖音等新媒体让文化走出大山、让村里的未来走向未来。守护梯田、传承文化是他的初心,日夜传唱、坚守家乡是他的践行。哈尼族非遗传承人车志雄数年在家乡传播传统歌舞,在最泥泞的路上,留下了他最清晰的脚印。
村寨开展自然教育泥巴制作模型体验
村寨梯田徒步体验
乡土文化影像传习馆一楼展示
著名歌唱家龚丽娜来切龙中寨采风
村寨游戏互动
梯田农作体验
红河州第二届追乡青年经验交流会
云南民族大学研学营活动
红河项目负责人 李旭东
追乡者·阿东(李旭东)红河县土生土长的哈尼族小伙,云南乡村之眼乡土文化研究中心红河项目地负责人,红河县政协委员。作为新一代哈尼族青年,希望将哈尼族的独特文化,用多样的渠道进行表达,作为与世界对话的最好方式。
切龙中寨在地导师 车志雄
车大哥(车志雄)乡土文化影像传习馆 - 红河普春村馆在地合作伙伴,哈尼多声部州级非遗传承人、乡村之眼影行者,多年来一直在故乡坚持做哈尼文化传承,并义务为村寨儿童传习哈尼族传统歌舞,其父亲车克三是村里的咪咕及贝玛,是哈尼多声部民歌的省级传承人。
红河项目前负责人 樊翼
樊老丝(樊翼)云南乡村之眼乡土文化研究中心前记录部经理/红河项目地负责人,2020年起主导乡土文化影像传习馆 - 红河普春村馆的筹资与改建。
王一博粉丝团
@今夕时雨丨王一博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原中国扶贫基金会)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
腾讯公益
99公益日
540位公众捐赠者
北京吃饭智善文化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