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影像计划1-白玛

项目04|2009

《麻与苗族》

2009/彩色/DV/720P/苗语/中文字幕/47分钟

拍摄地点:云南省文山州文山县薄竹镇烂泥洞村

作者:侯文涛

制片: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白玛山地文化研究中心 & 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资助: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

broken image

通过记录生活在云南的苗族如何利用麻制作生活必需品麻织品,讲述了麻与苗族的生死关系,麻在苗族生活中的重要核心意义。

侯文涛
苗族,云南省文山州文山县薄竹镇烂泥洞村村民。2006年6月-2009年6月参加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白玛山地文化研究中心“云南越南社区影视教育交流坊”项目,第一次拿起摄象机,完成了《文山青苗的葬礼》这部作品。在本项目中完成的《麻与苗族》作品,通过记录生活在云南的苗族如何利用麻制作生活必需品麻织品,讲述了麻与苗族的生死关系,麻在苗族生活中的重要核心意义。

《水》

2009/彩色/DV/720P/藏语/中文字幕/19分钟

拍摄地点: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县小中甸镇吉沙村

作者:旺扎

制片: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白玛山地文化研究中心 & 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资助: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

broken image

通过记录藏族人对水的各种仪式、看法、认识,
用诗一般的手法表达了生活在云南的藏族人对水的观念。

旺扎
藏族,香格里拉县小中甸乡吉沙村的村民,除了在家务农,还开过大卡车跑运输。曾参加过由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组织的“乡村之眼-自然与文化”影像纪录培训班,用摄像机记录下了吉沙村所经历的几个重大环境灾害事件,有作品《吉沙纪事》,平时也经常用摄像机记录下村民们生活和节日的场景,并回放给村民们看。在本项目中完成的作品《水》,通过记录藏族人对水的各种仪式、看法、认识,用诗一般的手法表达了生活在云南的藏族人对水……

《鱼的故事》

2009/彩色/DV/720P/傈僳语/中文字幕/29分钟

拍摄地点:云南省保山地区腾冲县猴桥镇胆扎村

作者:余文昌

制片: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白玛山地文化研究中心 & 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资助: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

broken image

通过记录拍摄者家乡村民长期以捕捉扁头鱼出售
为主要经济来源和扁头鱼商人收售扁头鱼的故事,表
达了拍摄者对扁头鱼面临绝迹的担忧和启示人们改变
生计方式的愿望。

余文昌
傈僳族,云南省保山地区腾冲县猴桥镇胆扎村人,因为父亲经常为当地村民拍摄婚礼,余文昌也开始学习摄象机的运用,并成为一个为当地村民拍摄婚礼的婚礼摄像人。在本项目中完成的作品《鱼的故事》,通过记录拍摄者家乡村民长期以捕捉扁头鱼出售为主要经济来源和扁头鱼商人收售扁头鱼的故事,表达了拍摄者对扁头鱼面临绝迹的担忧和启示人们改变生计方式的愿望。

《我的高山兀鹫》

2009/彩色/小高清/藏语/中文字幕/23分钟

拍摄地点:青海年保玉则

作者:扎西桑俄 & 周杰(朱加)

制片: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白玛山地文化研究中心 & 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资助: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

broken image

在这部作品中,鸟和尚和周杰两位佛学博士通过记录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那些原本是高山兀鹫食物的冻饿而死的牛马牲口成为商品,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高山兀鹫因为维持生命的食物短缺,正面临死亡的边缘。从藏传佛教的角度诠释了表达生命平等的观念。

扎西桑俄 & 周杰
扎西桑俄,藏族,青海白玉寺堪布(佛学博士)。十三岁开始爱上观察鸟类,并热衷于鸟类绘画,作品超过四百幅。自2000年开始着手进行青藏高原地区的鸟类观察记录。发现了近四百余种鸟类,其中很多是青藏高原独有的,被僧众尊称为“观鸟喇嘛”,并在当地参与创办年保玉则生态环境保护协会。

周杰,藏族,自幼在青海白玉寺出家为僧,参与创办年保玉则生态环境保护协会,长期与扎西桑俄共同在野外观测鸟类,尤其是青藏高原特有的一种鸟类——藏鹀,目前还没有关于它的完整的科学研究记录。

《我们村的神山》

2009/彩色/普清/藏语/中文字幕/15分钟

拍摄地点:云南省德钦县佳碧村

作者:鲁茸吉称

制片: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白玛山地文化研究中心 & 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资助: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

通过记录加碧村春节男人们祭神山和村民祭完神山在神山脚下以开玩笑和相互讽刺的方式向神山汇报
过去一年发生的种种事情,描述了生活在云南的藏族观念中神山与自己的关系。"

鲁茸吉称
藏族,云南省德钦县佳碧村农民。2006年6月-2009年6月参加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白玛山地文化研究中心“云南越南社区影视教育交流坊”项目,第一次拿起摄象机进行纪录片拍摄,有作品《我们佳碧村》。在本项目中完成的作品《我们村的神山》,通过记录加碧村春节男人们祭神山和村民祭完神山在神山脚下以开玩笑和相互讽刺的方式向神山汇报过去一年发生的种种事情,描述了生活在云南的藏族观念中神山与自己的关系。

《离开故土的祖母房》

2009/彩色/小高清/摩梭语/中文字幕/53分钟

拍摄地点:云南泸沽湖

作者:尔青

制片: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白玛山地文化研究中心 & 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资助: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

broken image

通过记录一位摩梭青年卖了自家祖母房前后发生的故事,表达了拍摄者对摩梭文化在全球化冲击下所面临挑战的担忧和自我反思。

尔青

摩梭族,汉名曹红华,摩梭人,来自云南省宁蒗县落水村。自少年时代起,他就对图像与影视有着浓厚的兴趣。凭着这份兴趣,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先后购买了照相机与摄像机,沉醉于拍摄当地的自然风光与记录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并在当地创办了一个民间博物馆——摩梭民俗博物馆,收藏并展示摩梭的独特民族文化。几年间,尔青不断和外来的拍摄者接触、学习,逐渐成长为一个颇有经验的摄影者,并积累了大量关于摩梭文化……

《蒲公英》

2009/彩色/普清/藏语/中文字幕/16分钟

拍摄地点:青海省玉树州称多县尕多乡

作者:索昂公青

制片: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白玛山地文化研究中心 & 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资助: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

broken image

通过记录蒲公英的传播、生长、利用和藏族人对植物种子保护的传统教育方式,来描述藏族人、牛羊和自然环境互相依存的关系。

索昂公青

藏族,来自青海省玉树州称多县尕多乡的尕多觉悟生态环境保护协会,是当地赛康寺的一名僧人。他曾参加过由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组织的“乡村之眼-自然与文化”影像纪录培训班,他一直在用照相机记录着寺院后面的""尕多觉悟""神山上的植物的变化,并出版了藏汉双语的《尕多觉悟植物乡土档案》。在本项目中完成的作品《蒲公英》,通过记录蒲公英的传播、生长、利用和藏族人对植物种子保护的传统教育方式,来描述藏族人、牛羊和自然环境互相依存的关系,表达了生活在青藏高原藏族人的生态观念。

《净土》

2009/彩色/普清/藏语/中文字幕/26分钟

拍摄地点:青海三江源

作者:哈希·扎西多杰 &加公扎拉

制片: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白玛山地文化研究中心 & 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资助: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

broken image

通过记录调查访问三江源地区不同身份的人们对三江源1980年代至今环境状况变化的记忆,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让人们了解到每条冰川近30年中的变化。

哈希·扎西多杰 &加公扎拉

哈希·扎西多杰,藏族,来自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是协会的秘书长,致力于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环境与传统优秀生态文化的保护与宣传,三江源曾于2007年与保护国际中国项目(现为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和保护国际中国基金会)合作完成了""乡村之眼-自然与文化""影像纪录培训班。

加公扎拉,藏族,来自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负责协会的乡村影像的工作,曾拍摄过《生命在雪域高原的旅途》。在本项目中两人合作完成的作品《净土》,通过记录调查访问三江源地区不同身份的人们对三江源1980年代至今环境状况变化的记忆,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让人们了解到每条冰川,每个水源、每座雪峰在这近30年中的变化。并通过藏族智者的话语表达出藏族人对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真正原因的认识在于人们的无限欲望。